我们两个本来是相互很好的关系,以后我不再和你好了。
为什么呢?
都是你的错呀!
——这其实可以概述为我们所熟知的“因为你不仁,所以我要不义”的论辩套路。
小到个人关系处理、企业合作、律师庭审论辩……,大到国之外交,如果一方要做出结束良好关系的意思表示,往往都会采用此类方式“讲理”。
这种外交檄文的最早典范,当属《吕相绝秦》。
春秋时期,秦晋两国都是争霸的大国。一在今之陕西,一在今之山西,两国关系相当微妙。既有百年之好:是近邻,又有婚姻关系,交往频繁;又有决裂、乃至兵戎相见之时:因为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,他们有时友好,有时又兵戎相见。《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记载,鲁成公十一年(前580),晋厉公与秦桓公原订在令狐会盟,秦桓公未忠守盟约,却挑唆北方的狄族和南方的楚国来夹攻晋国。
公元前578年,晋厉公派吕相去秦国,要和秦国断绝外交关系。
吕相是晋国大臣,名叫魏相,因食邑在吕,所以又称吕相。春秋时这种情况大概不少。商鞅本名公孙鞅,因采邑分封于商地,又称商鞅。后来因为大家喜欢用商鞅这个名字,一般人反而不知他的本名了。
在晋史中,吕相也许不是太出名的角色,但确实是个辨才。接受任务后,即作传世之作《绝秦书》。檄文写得气势逼人,文彩飞扬,让人不容置辩,将秦国的“罪有应得”和晋国的“大义凛然”表达得淋漓尽致。
吕相绝秦事件过后,晋厉公有了正当的名义攻打秦国,秦国不敌,只能屈辱地接受晋国的各种要求。
一、《吕相绝秦》文言原文
二、《吕相绝秦》白话译文
三、《吕相绝秦》文学赏析
当代世界,国家关系往往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。究其原因,无非是因“没有永远的朋友,也没有永远的敌人,只有永远的利益”所致。
特别是,在外交场合,当一方要翻脸寻找说辞之时,往往会讲出“因为你不仁,所以我要不义”的论辩套路。但拨开云雾之后,大致可见,这些“厉害”的外交檄文,其实无非也就是吕相绝秦》的现代版。
言及此处,忽生一种自豪感:当今国际外交之中,国外这类“厉害”的外交檄文频现,但仅就这文体和写作方式而言,我们应完全可以做出一种不客气的回击:你这不是学了师傅的招数,又用来对付师傅吗?
当然,个人认为,《吕相绝秦》所提供给当世的,决不只是一个外交檄文的蓝本,其对庭审论辩、商业形象维护、双方关系恶化时的处理、等等,都有不错的借鉴意义。
中华文化,确实源远流长。(文章于2018年10月9日首发于宁波律师讲大道公众号。作者:胡行华 北京德恒(宁波)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。)